人的牙齒非常強壯,但隨著年紀增加,會變得脆弱。有時候吃到硬的東西的時候,這樣的牙齒可能會掉一小片,或者整顆掉下來。
麻醉醫師在麻醉過程都是小心翼翼,避免接觸或傷害到病人的牙齒,但是有時候很難避免,特別是本來就有些鬆動或蛀牙等。造成牙齒傷害的可能原因主要是在維持呼吸道通暢,使用及接觸金屬或硬塑膠。有用於張開嘴的人工呼吸道(也有防止咬住氣管內管功能),用於人工通氣及保護免於吸入性肺炎的氣管內管插管,以及喉嚨抽痰及口腔唾液使用的抽吸管等,口腔內手術也比較有機會損傷牙齒。
根據各國統計發現,氣管內管插管過程中,大約每一千到三千個插管有一位會發生牙齒損傷(註1)。正常健康的門牙有極佳的咬合承受力,巴西的研究結果,平均最大咬力是117牛頓單位,原住民更達到194牛頓單位(1公斤力約等同10牛頓單位)(註2)。使用傳統喉鏡進行氣管內管插管,要盡可能避免在門牙施加壓力,實際測得的壓力是0到87牛頓單位(平均15牛頓)(註3),因此,除非牙齒已經有鬆動,正常氣管內管插管不大會引起牙齒損傷。遇到困難插管時,就很難避免對門牙施壓了,牙齒損傷的機會就會增加。新式的影像或視頻插管喉鏡可以大大降低對門牙的壓力,根據研究,大約可以降到0到45牛頓單位(平均2牛頓單位)。
病人在麻醉後恢復期間也可能發生牙齒損傷,原因是甦醒期牙齒用力咬著防咬器(人工呼吸道),這樣的力道可以大到咬斷自己的牙齒,包括自然牙及假牙(比自然牙齒脆弱),這樣的損傷大約佔所有個案數的四分之一到一半左右。
萬一不幸損傷或掉落,需要立即會診牙科(有的醫院可能無法提供這項服務),如果可能,可以立刻重新植入,如果找不到脫落的牙齒,很可能需要照X光,確認沒有吸入到肺臟,避免引發肺炎。
因此,手術之前,如果有鬆動的牙齒,最好先看牙科,也要在訪視時提醒麻醉醫師。如果牙齒損傷的機會太高,又不希望冒著掉落的危險,可以考慮進行區域麻醉,只是有的手術只能採用氣管內管插管全身麻醉,別無選擇。採用面罩麻醉也是另一個選項,但是要冒著其他風險,包括因胃容物產生吸入性肺炎。有的麻醉醫師為了避免病人牙齒損傷,會考慮在病人恢復意識之前,先取出人工呼吸道(防咬器),其中一個鼻孔放置一個軟管(經鼻人工呼吸道)。
如果是兒童病人,進行全身麻醉時,有時候小病人的父母會請求醫師順便把鬆動的乳齒拔掉。成年人當然也可能這樣要求,有時候牙齒已經快壞掉或蛀掉,建議民眾在大手術之前先請牙科移除,並且作牙齦清潔及牙周病治療。
(註1: Windsor J, Lockie J. Anaethesia and dental trauma. Anaesthesia and
Intensive Care Medicine. 2008; 9: 355-7.
註2: Regalo SC. Evaluation
of molar and incisor bite force in indigenous compared with white population in
Brazil. Arch Oral Biol. 2008; 53: 282-6.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