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6月1日 星期六

法研究︰銀髮族全身麻醉 失智風險增35%


【自由時報2013/6/2

法國研究團隊在歐洲麻醉學會會議上發表最新研究指出,手術時進行全身麻醉的年長者,日後罹患失智症的機率增加35%。該研究重啟麻醉藥物是否可能影響兒童或年長病患腦部的問題。

由法國波爾多大學史塔克博士領導的研究,分析1999年以來,來自法國3座城市近930065歲以上年長者的健康資料。結果數據顯示,失智症的開始與23年前進行的全身麻醉有關。研究指出,接受全身麻醉者比那些沒有全身麻醉的參與者,多了35%機率恐罹患失智症。之前研究已凸顯「手術後認知功能障礙」(POCD)的情形,也就是經歷重大手術的年長病患,也會相當快的進入心智衰退狀態。雖然箇中原因不明,不過科學家相信,這與在阿茲海默症(最常見的失智症)等患者腦部發現的類澱粉β蛋白(amyloid beta peptide)的一般病理機制有關。

之前有研究推斷,某些麻醉劑恐促使神經組織發炎,進而導致POCD或阿茲海默症的前兆出現,其中包括類澱粉斑塊生成與神經纖維糾結。

史塔克說︰「這些結果支持全身麻醉後數年,失智症風險增加的論點。」健康專家在決定如何管照全身麻醉的年長患者時,應警覺到POCD的可能性。


2013年1月26日 星期六

超音波導引神經阻斷術(簡報)


麻醉醫師的夢是讓每一位手術病人在無痛的情況下完全甦醒
讓每一位慢性疼痛病人得到緩解
目前這個夢想很可能是經由超音波導引神經阻斷術
不過它還存在許多的障礙


這是兩週之前好奇號由回傳的火星照片
人類因夢想而偉大
過去認為不可能的現在一步一步在實現
麻醉醫師的夢想終會成真


以慢性非癌症疼痛接受成癮性止痛劑登錄為例
目前為止, 連政府都還提不出實際總數
根據美國2002年的資料兩個州的實際處方盛行率大約在1-2%之間
以此1%推估, 台灣大約有24,000位病人需要登錄使用成癮性止痛劑


何善台教授在2010年發表台灣2001年登錄的114位病人發現
平均使用嗎啡類止痛劑期間是兩年半
止痛及生活品質指數改善成效非常好


114位登陸病人到24,000位推估數字之間的差異存在許多的障礙
其一是處方醫師對成癮性止痛劑藥理作用不足
其次是對慢性疼痛的病理原因知識不足
其三是對政府對管制藥品的管理認識不夠醫師擔心自己無意間觸犯法律


其四是病人自己擔心成癮
其五是受過疼痛科完整訓練的醫師太少
另外可能是保險給付因素
這些都造成了醫師在處方時的猶豫


成癮性止痛藥的趨勢是提供個別化的止痛方式
除了臨床反應, 藥局管理,  藥廠開發新藥, 政府管制措施, 等等因素, 
未來還要考慮病人的基因表現
提出最佳的個人化治療計畫


索性
有的醫師乾脆不使用口服成癮性止痛藥物
嘗試改用其他方法


神經阻斷術的老方法提供另一個可能的解決選項
只是受限於使用的局部麻醉劑作用時間太短
無法作為長期緩解


神經阻斷術用途可以是診斷性
可能用於判斷治療預後
也能預防發生慢性疼痛, 老年人帶狀皰疹就是一個明顯的循證案例疾病
作為治療的阻斷術可以反覆進行


最近剛發表的局部麻醉劑劑型可以達到慢性釋放的目的
也許將來會讓阻斷術成為慢性治療的利器


以上是最常使用的臨床阻斷術
幾乎全身每一個部位, 特別是下肢
都可以使用阻斷術


傳統阻斷術使用神經刺激器
目前已經成熟開發出超音波導引下神經阻斷術


以股神經阻斷術為例
上圖是解剖的相關位置


網路上Youtube有許多參考影片提供學習及了解


網路上 Youtube也有許多關於超音波導引下神經阻斷術的步驟及解說
只是很少有中文解說


是否超音波導引阻斷術已經取代傳統神經刺激術的方法?
發生了"典範移轉"作用


根據一項超音波業者的問卷調查
美國有85%的問卷回應者說他們曾經使用超音波導引進行神經阻斷


使用超音波導引阻斷術的醫師比使用傳統阻斷術的醫師
每個月平均完成阻斷術數量要來得高


不使用超音波的理由有三分之二是因為不會做這項技術
其次是因為該醫師的醫院並沒有超音波設備


回應者資料顯示目前美國大多數神經阻斷術是經超音波導引
而仍有較少數使用傳統方法


大家都說如果條件許可
都願意用超音波導引進行神經阻斷術


以上肢或肩膀疼痛為例
神經阻斷術可以用神經刺激術或超音波導引


超音波導引神經阻斷術成功率99% 較傳統 91%好
循證醫學Cochrane因為是2009年版尚未認同這項優勢


因此
美國麻醉醫學會並未制定神經阻斷術要使用高音波導引
英國及歐洲搶先一步, NICE委員會強烈建議要用超音波
也製作了臨床指引提供臨床醫師建議作法


2012發表的文獻認為美國住院醫師訓練使用超音波導引神經阻斷術
有三個明顯的好處
其一成功率很高
其二是安全性提升
其三是有利於教學


那麼
為什麼不是全世界都擁抱它
使用超音波導引進行神經阻斷術?


以學習模式為例,
新科技及教學方式都有障礙
十大障礙其中最重要的是"教案"


以科技創新為例
最重要的改變障礙是
改變行為
要臨床醫師改變過去多年的習慣非常困難
也是最重要要克服的因子


其他障礙可能還包括
技術的教與學的資源
特別是年長醫師學習新科技的障礙挑戰
學習這樣的技術可能需要數週甚至數月的時間


超音波影像及技術也需要一些前期知識及適應


最近一項研究發現所有的阻斷術學習過程都差不多
資深資淺的醫師學習能力相差無幾
因此願意改變行為模式最重要


住院醫師學習過程的障礙主要是
1. 缺乏訓練(課程, 師資, 設備)
2. 怕耽誤手術開始的時間
3. 缺乏使用設備(可能是數量不足或缺乏)


過去, 臨床學習的標準模式是
看一次, 自己做過一次, 再交他人一次
現在, 超音波的年代裡整個改觀
第一次就可以成功
看一下廣告影帶
實際上也應該接近如此


大處著眼, 小處著手
大方向是超音波導引神經阻斷術的趨勢
個別醫院的進度及實際作法導引著它的發展


隨者受過超音波訓練的年輕醫師投入醫療行業
未來肯定會是超音波導引神經阻斷術的天下
病人醫師都能受惠
一些高危險群的病人
更能得到安全的神經阻斷術


民眾教育也是提升能見度改變醫療行為的重要方法
如果病人要求這樣做
而實際上也有明顯的好處
醫師怎麼能夠部去改變自己的行為模式?
讓病人更安全
成功率更高
免於手術後的疼痛與慢性疼痛 


網路上超音波技術有教學影片可以提供學習平台








2013年1月5日 星期六

國際觀光醫療和出國前檢核表


觀光醫療檢核表

觀光醫療,旅遊醫療,或醫療觀光,都是利用觀光名義或順道或專程前往外國,大多數是接受整形外科手術(腹部整型、眼皮手術、隆乳或縮乳、皮膚修補和體雕、除皺或植體手術、抽脂、鼻整型),或其他非整型手術(心臟繞道手術、心臟瓣膜置換手術、髖關節置換手術、子宮切除手術、其他腹科手術)。美國因為醫療費用高漲,一年大約有一百六十萬人前往國外接受以上主要手術。台灣正在推動國際觀光醫療可作為參考,前往海外治療時也可以做自己的求醫參考,事前多加準備,有備無患。

美國麻醉醫學會為了協助病人,到國外就醫接受手術處置時,先行安排有效率的計畫,也提供萬一發生潛在併發症時的注意事項。

一、纏著你在當地的醫療提供者:是整個過程都扮演關鍵角色的人,包括手術前檢查到手術後照顧的全程,特別是萬一發生併發症時的負責醫師。
二、查證醫師和醫療機構:確保高品質照顧及安全,要挑選經過公信機構,像國際聯合委員會JCI評鑑過的合格醫師和醫療機構。
三、詢問你將前往國家的「疼痛文化」:因為每一個文化和社會對可接受疼痛的程度差異性很大,要先確定你的期望能夠兌現,這一點非常重要。
四、協調延伸照顧:確定萬一發生併發症,你的醫療機構能夠提供延伸照護。有需要時,最好要事先安排好
五、查證你手術前、中、後所需要的藥品:確認你能夠取得需要的藥品,求證它的安全性
六、配合你的保險給付含擴範圍:出國旅遊之前,先確認你的保險含擴範圍,以及支付政策。和你打算前往的醫院洽談,先確認誰要幫忙你安排手術後照護。
七、和出國做過觀光醫療手術的人交談:和到過同樣醫療機構做過類似手術處治的病人請教,討論內容除了結果之外,要特別注重他們的術前與術後照顧,以及取得藥物的可近性。
八、仰賴你自己的支持網絡:考慮詢問家人或朋友和你同行,因為現場支持可以改善你的整個手術經驗,加速康復。

美國麻醉醫學會還提供緊急聯絡人和用藥紀錄及檢核表,最好攜帶個人病歷摘要,或自行製作,填寫以下主要主要內容,提供給對方醫師做為照顧的重要資訊:
一、個人資訊:姓名、出生日期、住址、電話、電子郵件地址
二、家庭醫師的姓名及聯絡方式、其他重要醫師的姓名及聯絡方式
三、過敏病史及過敏藥物名稱。
四、自己的所有病史疾病名稱。
五、緊急連絡人:姓名、住址、關係、電話。
六、藥局:名稱、住址、電話、電子郵件地址。

如果預定要接受麻醉,還要準備其他資料給麻醉醫師,確保自己的安全,手術之前如果有服用以下藥物,要把藥名告訴外科醫師及麻醉醫師,避免和麻醉劑產生交互作用:
一、阿斯匹靈
二、抗生素
三、血壓藥
四、氣喘藥
五、心臟藥
六、飲酒
七、抗凝血劑和血液稀釋劑
八、吸菸
九、抗憂鬱症藥
十、補充食品維生素
十一、    非類固醇消炎鎮痛劑
十二、    草藥
十三、    糖尿病藥

最好還要提供每日用藥紀錄,藥品名稱,服用劑量與用藥頻率,註明其它需注意事項。

以上資料來自:
http://www.lifelinetomodernmedicine.com/Anesthesia-Topics/Medical-Tourism.aspx

2012年12月29日 星期六

麻醉不當是造成醫美糾紛的主因之一


麻醉糾紛多,醫師要先受訓
【聯合晚報2012.12.29

麻醉不當是造成醫美糾紛的主因之一,為了減少悲劇發生,衛生署擬定美容醫學品質認證措施時,特別制訂基準,病人如需全麻、半麻等深層麻醉時,一定要由麻醉專科醫師來執行,或執刀醫師本身必須接受過相關麻醉訓練。

至於淺層麻醉,則可由一般醫師來執行,但不可由「麻姐」(資深護理師)來替代;醫師在執行較無危險性的麻醉時,需接受過訓練課程,瞭解各種麻醉藥劑的特性。

據衛生署統計,全國約有六、七百家醫美院所,不過,整形外科醫學會透過醫美廠商所提供資料估算,全國至少超過1200家醫療院所投入醫美領域,部分內科、復健科、小兒科診所也推醫美療程。

不過,麻醉問題始終是醫美醫師的惡夢,許多死亡個案都與麻醉有關。就有醫師公開表示,不幫病患做全身麻醉、深度麻醉,以避免不必要的麻煩。

衛生署醫事處副處長王宗曦指出,美容醫學品質認證分三大部分,首先為「告知」,診所必須在明顯之處張貼有關醫師的學經歷背景,在手術同意書上必須清楚告知風險。

另外,麻醉則是評鑑重點項目,院方必須主動告知將由誰來執行麻醉。如果為深度麻醉、全身麻醉、半身麻醉,就必須由麻醉專科醫師來執行。所有資訊都必須公開揭露。

第二部分是「認證」,除了醫師必須取得相關學分認證,醫療院所則需接受設備認證,由醫策會查驗相關醫療器材及消防設施,嚴格程度將不輸醫學中心評鑑。

第三部分為「廣告」,目前許多醫美廣告涉及不當招攬,衛生署已要求各地衛生局必須嚴格取締稽查違規醫美廣告,如果診所刊登違規廣告,也可能被撤銷醫美認證。

2012年12月5日 星期三

全身麻醉之後媽媽可以哺乳嗎?


Q26. 全身麻醉之後媽媽可以哺乳嗎?

有些哺乳中的母親需要進行手術治療,她們幾乎都會擔心麻醉之後母乳哺育對小嬰兒是否安全?普遍的想法認為麻醉藥效果強烈也很危險,因此會擔心如果麻醉藥留在母親的乳汁裡對嬰兒的健康會有影響,因此有人甚至建議哺乳中的婦女在手術之後二十四小時把母乳擠掉丟棄,這樣做對嗎?全身麻醉之後哺乳安全嗎?

從藥理學的觀點來說,麻醉藥使用差不多都少於兩小時,止痛藥也不過幾天的時間,因此小嬰兒吸允進去的藥物量幾乎可以忽略,況且經過腸道吸收就更少了,因此專家會建議手術之後,只要母親自己感覺能夠哺乳,就可以開始了(),同時她也可以放心所有的麻醉藥物和止痛藥物對她的小嬰兒不會有影響的。

: Howie WO, McMullen PC. Breastfeeding problems following anesthetic administration. Journal of Perinatal Education. 2006; 15, 50–7. 

2012年10月11日 星期四

學校沒有教的麻醉學

麻醉101問  第一輯 (Q1-Q25) 暫告一段落
有任何提議或想知道麻醉問題, 歡迎留言
至累積 5-10則後-------------------重新開張

2012年10月10日 星期三

為什麼一直發抖


Q25.不冷為什麼卻一直發抖?

    全身麻醉是一種治療方式,能確保你在經歷難過或疼痛的醫療處置的時候沒有知覺,全身麻醉是透過靜脈或吸入性麻醉劑達到這樣的境界,不能看、不能聽、也不會感覺到或記得發生甚麼事。全身麻醉劑因此和其他強效藥物一樣,都有一些副作用,這些副作用很討厭、惱人,有的需要加以治療,但是和併發症不一樣,它都是無害的

    全身麻醉有五個主要副作用。包括噁心和嘔吐、喉嚨痛、頭暈、皮膚搔癢、和顫抖。麻醉下,因為手術室溫度較低,加上手術需要,麻醉藥物讓血管擴張,體溫會下降,因此需要運用許多保溫設備與臨床技術來維持體溫。手術結束後,如果體溫太低,病人的生理反應是藉由發抖產生熱量,麻醉醫師在恢復室也會用溫毯來幫病人保溫。發抖打冷顫是身體肌肉自主、不受控制的抖動。手術之後如果一直發抖,除了不舒服以外,也會增加身體對氧氣的需求,對心肌缺氧的病人就有壞處。

    除了身體熱量流失的原因之外,病人體溫正常,麻醉劑本身也能讓一些病人產生顫抖的反應,雖然目前確切的原因還不很清楚,臨床上倒是已經了解預測手術後發抖的因子,但這是麻醉醫師的專業(1)發抖很容易使用藥物控制手術之後,恢復室的專業護理師會留意病人是否發抖,病人如果自己感覺這樣的情形,一定要告知醫療人員給予治療,這是病人自己的責任了。

   手術後發抖發生率因定義及嚴重程度不同,由5% 65%都有學者報告。臨床上還要和其他原因做鑑別診斷,如發燒、生產過程、輸血反應等,有些神經學及病的抖動也要做區別,區域麻醉時病人體溫下降時也會引起顫抖(2),術後疼痛則加重發抖。

1: Eberhart LHJ, Do¨ derlein F, Eisenhardt G, Kranke P, Sessler DI, Torossian A, Wulf H, Morin AM. Independent risk factors for postoperative shivering Anesth Analg. 2005; 101: 1849-57

2: Mao CC, Tsou MY, Chia YY, Chow LH, Chan KH, Lee TY. Pre-anesthetic oral clonidine is effective to prevent post-spinal shivering. Acta Anaesthesiologica Sinica 1998, 36: 137-42.)